宇文成都是隋朝丞相宇文化及的长子,出身显赫。他自小受到隋文帝杨坚的器重,被御封为“天宝大将”,号称天下第二条好汉。
他身材高大,面如金饰,长须飘飘,一身金盔金甲,宛如天神下凡。胯下赤炭火龙驹,手中凤翅鎏金镗,英武非凡,几乎无人能挡。五岁时便随紫阳真人学艺,十五岁下山即在武科场技压群雄,夺得大隋第一位武状元。十六岁跟随靠山王杨林北伐突厥,所到之处敌军闻风而逃。十八岁更被授任京营殿帅,杨坚亲手赐下金牌,上书“横勇无敌”。在李元霸未出世之前,他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,被称为大隋的“擎天白玉柱,架海紫金梁”。
然而,西府赵王李元霸的出现,让他的人生留下了永远的遗憾。宇文成都虽自信无敌,却唯独忌惮李元霸一人。四平山一战,他单挑雄阔海、伍云召、伍天锡三人,依旧稳占上风。虽然后来败在裴元庆手下,但那有特殊原因,若论真本事,裴元庆也略逊他半分。宇文成都不仅武艺高强,人品也十分正直。虽然父亲宇文化及是奸臣,但他忠君爱国,尽职尽责,问心无愧。可惜在紫金山之战中,他终究碰上李元霸,虽明知不敌,仍毅然出战,最终被硬生生撕为两半,英雄陨落,结局壮烈。
展开剩余67%与之相比,秦琼的命运则相对圆满。秦琼,字叔宝,大唐开国名将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,位列天下第十六条好汉。他出身将门世家,祖父秦旭曾任南陈太宰,父亲秦彝是马鸣关大帅。隋军攻破马鸣关时,父亲战死,年幼的秦琼随母逃至山东济南府历城县。
长大后,他在历城县担任马快班头,凭借黄骠马和一对熟铜锏威震山东,人称“马踏黄河两岸,锏打三州六府”,名满半边天。他孝顺母亲,重情重义,被称“孝母似专诸,交友赛孟尝”。母亲六十大寿那天,他在贾柳楼与四十六位兄弟结义,留下“贾柳楼四十六友”的佳话。
后来群雄聚义瓦岗山,秦琼因威望极高,被推举为瓦岗军兵马大元帅。瓦岗山解散后,他投奔李唐,深受李渊、李世民父子的信任,依旧位列元帅,掌握兵权。多年征战,战功赫赫,被称为“双锏撑起唐天下”,李世民更尊称他为“护国大元帅”。唐朝统一天下后,他被封为护国公,列入四十八家国公之列。与宇文成都不同,秦琼并未战死沙场,而是病逝,算是善终。
至于两人是否交过手?答案是肯定的。早年“七煞反长安”时,秦琼与宇文成都曾短暂交锋,仅一招,秦琼的铜锏就被打落,只能败退。这说明他们实力差距不小,但到底差多少,还要结合其他战例分析。
比如四平山之战,宇文成都能单挑伍云召并获胜,即便伍云召后来联合雄阔海和伍天锡三人合攻,也只能与他打成平手,胜不了他。而这三人排名虽是第四、五、六,但实力接近,也就是说宇文成都至少能敌过三个伍云召。
再看南阳关之战,伍云召连挑隋军十余员大将,威风无比。后来与虎牢关总兵尚师徒交手。尚师徒号称“四宝大将”,是天下第十条好汉,但在伍云召面前十个回合便溃败。这说明伍云召至少能敌五个尚师徒。
而在虎牢关,秦琼数次与尚师徒交手,却每次都落败,甚至被追杀到红泥涧,虽然逃脱,却累死了坐骑,折断了兵器。可见尚师徒虽能胜秦琼,但过程并不轻松,起码需要一定的周旋。推算下来,尚师徒大约能对付两个秦琼。
综合比较,宇文成都≈三个伍云召,伍云召≈五个尚师徒,而尚师徒≈两个秦琼。换算下来,宇文成都的实力至少相当于三十个秦琼。虽不一定精确,但足以看出两人武力差距悬殊。
宇文成都,虽败在李元霸之手,却是当之无愧的一代英杰;秦琼,则凭忠义与战功,成为大唐的护国名将。两人虽然结局不同,但都在历史与传说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